正所謂「勉強無幸福」,大家愛用多年的通訊軟件要求用戶分享私隱資料,否則會在指定時限之後令你無瑕消失。從來認為互聯網是沒有百分百安全可言,你走過的足迹都被記錄在案。只是用如此粗暴手法加入新制約,沒有丁點禮儀,的確讓地球人厭惡,當然你享用人家免費服務,好歹也要妥協,問題是用家也有選擇權利自由。
私人通訊軟件的一切自家對話可以被閱讀或隨便運用,並不像一般網站要求閣下電郵地址那麼簡單,感覺是沒有門鎖的房間,甚至被人看見正在沐浴的你一般狼狽。那麼對方會是誰?起碼表面上太說不過去。這家公司裏的員工可以閱覽所有被迫分享出來的私人對話,不無即時令用家驚心動魄。又誰確保動用個人資料或通訊內容的人士也受到監管?
生活內容已三天五時牽涉各式登記問題,城中大中小商戶早年纏擾客戶填表格如住址電話及生辰,直到後來大家開始覺醒私隱問題時候,店員都會叫你只寫電話號碼當個會員之類,幸好我從來未為所動,因為隨便告知陌生人的聯繫,你的麻煩就會開始。
此等商戶非常巧妙地跟你承諾,你的資料不過是用於與其有聯繫的第三方,因為所謂「第三方」之後又「第三方」,惡況不斷加劇,直至我到私隱專員公署投訴,那位專員是這樣說,你必須要將致電來的號碼記低,而且還要跟對方作出警告,假如對方再次找你才可成為線索,聽清楚點,只是線索而不是成case,況且需要顯示是同一來電號碼才叫根據,我問那麼這些來電也可能是騙徒,用的都是不同號碼怎辦?答案是追查有難度……無能為力的官僚終極束手無計。
有位娛樂圈人居然洩露給酒店餐廳十個姓名和電話號碼,只為了當會員打折吃自助餐,卻令我無辜受累,最後我追蹤到公關部投訴,卻未能查找元凶,說要保護客人私隱而無可奉告。到底這種貪婪罪犯量化不了。
置身充斥着閒雜人等的地球村,誰都在緊盯着你。
撰文:陳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