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倫敦資深記者Lesley-Ann Jones繼《英雄:大衞.鮑伊》、《波希米亞狂想曲:佛萊迪.墨裘瑞傳記》之後,推出了《誰殺了約翰藍儂:搖滾神話的愛、欲望與生死》新傳記。這本厚達570多頁的新書重整至今仍撼動世界的音樂天才故事。原來連儂還有許多未曝光訪問和影像,樂見依然有着願意繼續挖礦開鑿的人充當起舵手來一回導航。

對於天才人生幾乎是絕無冷場逐光獵影之旅。假如連儂未死,地球村當下如斯失序紛亂的風景,他會否改變自己口中提早了幾十年狠批的瘋狂世道,那些盛勢凌人當權者的沼澤深處未見底,那些笨蛋猖獗的搖籃世界仍在轉動着音節清晰的旋木,似乎未會受到丁點打擾。看來看去面前並不是個輕易就和平得起來的時代,神鬼難分的混沌中,荒蠻已成常態,對於陽光鮮花的連儂牌鎮靜劑,能否真箇紓緩痛楚。

英國廣播公司BBC著名的Tom Brook是第一位到達連儂慘劇現場的英國記者,早前也曾撰文抒發自己的職業生涯如何被這位和平主義的吹哨人定義了,整整40年的時光,他便深入報道採訪各式連儂故事超越三千個,就連拆夥了50周年的披頭四,遺落一切身外物至今仍然是拍賣公司巨頭在癡迷的飢餓遊戲,永遠有市有價。村上春樹小說離不開爵士與搖滾,披頭四歌曲正是對青春獻禮的回聲。剛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就有《與披頭四同行》。

無論你喜歡不喜歡,儘管你是否生於那個躁動時代,然而披頭四的披頭歲月,跟整個世紀歷劫低潮和駭浪,狂風未休止。約翰連儂在1971年《滾石雜誌》說到,最希望把他對待為人,只是人。生前他一直企圖遠離群眾,甚至買起了一座愛爾蘭人煙罕至小島嶼,在披頭巔峯時早動了隱居念頭。人們喜歡將他不斷解剖,肯定成了他永遠不解之結。有一句話特別深刻,他說如果梵高、貝多芬他們有個好的精神科醫生,就連高更也不可能擁有如此出色的畫。

連儂燃燒自己照亮了時代,結局代價不菲。

撰文:陳海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麻美 的頭像
    麻美

    笑看風雲變

    麻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